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 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对麻醉学问有研究。相传华佗就是第一位采用麻醉技术的医师。他利用麻沸散来减轻接病人的痛觉,然后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 现代医学首次运用麻醉技术的记录,在1842年3月30日的美国格鲁吉亚州杰佛逊市。Crawford Williamson Long医生在帮他太太接生的过程中,首次采用了麻醉药。
本科麻醉学学制五年,毕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麻醉学知识及技能,并能熟练掌握麻醉操作技术,胜任麻醉学科各项工作的初级麻醉医师。可从事麻醉学科及临床医学其他学科,如内科、外科等工作。
主要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及麻醉学专业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麻醉设备学、临床麻醉学、疼痛诊疗学等。
从业领域
在省、市(州)、县各级医院及其他卫生事业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其他信息
麻醉学的专业代码:100252
所属学类:医学类
授予学士:医学学士
开办麻醉学的高校
遵义医学院(五年) 昆明医学院(五年) 天津医科大学(五年)南昌大学(五年)
河北医科大学(五年) 辽宁医学院(五年) 延边大学(五年) 麻醉器械
哈尔滨医科大学(五年)大连医科大学(五年)沈阳医学院(五年) 牡丹江医学院(五年)
徐州医学院(五年) 福建医科大学(五年) 潍坊医学院(五年)
广西医科大学(五年) 中南大学(五年)华中科技大学(五年)
重庆医科大学(五年) 皖南医学院(五年) 长治医学院(五年)
内蒙古医学院(五年) 安徽医科大学(五年)蚌埠医学院(五年)
皖南医学院(五年) 新乡医学院(五年)
南华大学(五年)河北北方学院(五年) 山西医科大学(五年)
南昌大学(五年) 宜春学院(五年) 滨州医学院(五年)
兰州大学(五年) 九江学院医学院(五年)泸州医学院(五年)
广州医学院(五年) 广东医学院(五年) 赣南医学院(五年)新疆医科大学(五年)
温州医学院(五年)承德医学院(五年)湖北医药学院(原郧阳医学院)(五年)川北医学院(五年)
其中,徐州医学院是中国最早开设麻醉学专业的院校,其附属医院麻醉学科实验室是目前中国同专业中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综合实验能力最强、课题及经费最多、开放程度最高的麻醉学开放实验室。
该院麻醉学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1982年经江苏省卫生厅和高教局联合批准成立"徐州医学院麻醉生理研究室",1985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在该院试办"麻醉学专业(本科)",1987年麻醉学专业列入国家"专业目录",标志着麻醉学专业在中国正式诞生。目前,该院为麻醉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发展前景全身麻醉
18世纪中叶,1772年Pristley发现氧化亚氮(笑气),1884年WELLS用于牙科手术。1818年FAFADAY发现乙醚,1846年乡村医生LONG施行乙醚麻醉成功,但当时未为世界所知。同年10月16日,MORTON施行乙醚麻醉当众示范成功。乙醚麻醉的成功,可视为近代麻醉学的开端。1847年SIMPSON第一次使用氯仿于分娩镇痛成功。以后相继有许多吸入麻醉药的出现。 20世纪初,1903年合成了巴比妥类衍生物,具有催眠镇静作用的药物。1934年硫喷妥钠应用于临床,成为现代静脉麻醉的主要药物。肌肉松弛药的出现和应用,进一步改善了全身麻醉的效果。1935年KING从箭毒中分离出右旋筒箭毒碱,1942年将筒箭毒碱应用于外科手术。 局部及神经阻滞的应用进展 在应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阶段,由于使用方法简陋,经验不足,病人不够安全。这 临床麻醉学
期间出现了注射器,1860年NIEMAN发现了可卡因,1884年KOLLER用于眼局部手术。次年HALSTEAD开始将可卡因用于下颌神经阻滞,同年CORNING在狗进行了脊麻试验,施行硬膜外麻醉成功。1896年BIER在动物及人作蛛网膜下腔阻滞成功,1905年合成普鲁卡因。
特殊麻醉
在19世纪初,施行全身麻醉时,是将乙醚、氯仿简单地倒在手巾上进行吸入麻醉,以后创造出简单的氧化亚氮装置。1923年WATERS设计来回式CO2吸收装置,以后又出现循环式紧闭吸入麻醉装置,目前已发展成为精密复杂的各种类型的麻醉机。其中气管内麻醉方法的出现,意义尤为重大。1543年VESALIUS曾给动物施行气管内插管,1792年CURRY首次在人进行气管内插管。 关于低温的应用,早在1797年就有人开始试行全身降温法。1862年WALTA,1902年SIMPSON将乙醚麻醉动物降温到25度,不继续施用麻醉也可以进行手术。1905年SWAN进行体表全身降温,阻断循环,进行心脏手术。控制性降压的应用,给某些外科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手术野,并节约了输血量。其实施方法从40年代动脉切开放血发展到50年代以后应用各种降压药。 复苏学及危重医学的发展 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或循环停止,很久以来即试图用各种方法急救复苏。19世纪早期采用手法进行人工呼吸,随着麻醉技术的进展,将气管内插管及麻醉机械应用于复苏,进一步出现各种机械的人工呼吸器。从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外提出了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心肺复苏,进一步发展为心肺脑复苏。1958年SAFAR开始建立加强监测治疗室(ICU),以后在很多国家推广应用。